媒体报道
时间:2025-08-29
自闭症的症状有哪些?——广东六一儿童医院专业解答
Q1:什么是自闭症?它和性格内向是一回事吗?
A: 自闭症,医学全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是一种起源于婴幼儿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并非简单的“性格内向”、“害羞”或“教养不好”。
它主要影响孩子的社交互动、语言沟通以及行为模式,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自闭症的核心问题在于大脑在处理社会信息、情感交流和适应变化方面存在先天性困难。
每个自闭症孩子都像一颗独特的星星,表现各异,严重程度从轻度社交不适到完全无法自理不等,因此被称为“谱系障碍”。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证实与遗传、脑发育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提醒:自闭症无法“自愈”,但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孩子的改善空间越大,甚至能融入普通学校和社会生活。
Q2:自闭症的主要症状有哪些?家长如何早期识别?
A: 自闭症的典型症状通常在孩子2-3岁前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核心领域:
1. 社交互动障碍
2. 语言与沟通困难
3. 兴趣狭窄与重复刻板行为
此外,部分孩子还可能伴有感觉异常(如怕声音、触觉过敏)、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绪易激惹等问题。
家长警觉信号:
若孩子在18-24个月时仍不应名、不指物、无社交性微笑、语言发育迟缓,建议尽早就诊专业机构进行评估。
Q3: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在自闭症评估与干预方面有哪些优势?
A: 广东六一儿童医院长期专注于儿童神经发育与行为心理疾病的临床诊疗,针对自闭症儿童,我们建立了“科学评估—精准干预—家庭参与—长期跟踪”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我们的特色包括:
我们坚信:每一个自闭症孩子都有潜力,科学干预能让他们的光芒被看见。
Q4:能否分享一些真实患者的干预案例?
A: 当然可以。以下是两位在我院接受系统干预并取得显著进步的患儿案例(已隐去个人身份信息):
案例一:小宇,男,3岁,中度自闭症
小宇2岁时被发现不看人、不回应名字、不会说话,只喜欢独自玩车轮,反复排列积木。稍不如意就尖叫、拍头,对声音异常敏感,听到吸尘器声会捂耳大哭。家长曾以为“长大就好”,但情况未改善。
来我院评估后,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我们立即启动早期密集行为干预(EIBI),每周安排5天一对一ABA(应用行为分析)训练,重点提升眼神对视、模仿能力、指令理解与简单表达。同时开展言语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并对家长进行每周一次的家庭指导。
经过8个月干预,小宇开始主动叫“妈妈”,能用短句表达需求,参与集体活动时间明显延长,问题行为大幅减少。目前进入融合幼儿园,老师反馈其适应良好,正在向更高阶段能力发展。
专家点评:早期、高强度、家庭参与的干预是中重度自闭症儿童进步的关键。
案例二:欣欣,女,5岁,高功能自闭症(阿斯伯格倾向)
欣欣语言流利,识字量大,能背诵整本百科全书,但在幼儿园常因“不懂轮流”“打断别人说话”“固执己见”引发冲突,被老师建议转介评估。
我院诊断为“高功能自闭症”,核心问题是社交认知缺陷和思维刻板。我们为其设计“社交技能小组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她理解他人情绪、学习等待、分享和合作。同时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减少对特定话题的过度执着。
半年后,欣欣学会了用“举手”表达发言意愿,能识别同伴的“开心”与“生气”,冲突次数明显减少。家长反馈她在班级中交到了第一个朋友,自信心显著提升。
专家点评:高功能自闭症孩子智力正常甚至超常,但社交“软件”需要专门“安装”。针对性训练能有效弥补短板。
Q5:发现孩子有自闭症迹象,家长该怎么办?
A: 家长是孩子最敏锐的观察者。一旦发现可疑症状,请务必做到:
结语:
自闭症孩子的世界或许安静,但他们同样渴望被理解、被连接。那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其实是他们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
在广东六一儿童医院,我们致力于帮助家长读懂孩子的“无声语言”,识别早期信号,科学应对挑战。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份努力都可能带来改变。早一步发现,就多一分希望。
关注微信,及时了解医院信息,也可24小时预约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