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时间:2025-08-29
问:什么是自闭症?它是一种心理问题吗?
答:自闭症,医学上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起源于婴幼儿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并非简单的“性格内向”或“心理问题”。它主要影响大脑在社交沟通、行为模式和感知觉方面的正常发育。
自闭症的核心特征包括:
自闭症是一个“谱系”障碍,意味着每个孩子表现不同,症状轻重不一。有的孩子智力正常甚至超常,但社交困难;有的则伴有智力发育迟缓。目前医学认为,自闭症与遗传、大脑发育异常、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生理性疾病。
问:自闭症的孩子能恢复正常吗?有希望“治愈”吗?
答:这是许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需要坦诚说明:目前医学尚无法“根治”自闭症,它是一种终身性神经发育障碍。但通过早期、科学、持续的干预,绝大多数孩子可以实现显著的功能改善,部分孩子甚至能接近或达到“正常”社会功能水平,实现生活自理、融入校园、独立工作。
关键在于:
许多经过规范干预的自闭症儿童,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建立友谊,成年后从事适合的工作,过上独立或半独立的生活。因此,虽然“完全恢复正常”因人而异,但**“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问: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在自闭症儿童康复方面有哪些专业特色?
答:广东六一儿童医院专注于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的临床诊疗与康复,在自闭症干预领域建立了科学、系统、多维度的综合康复体系。
医院采用“精准评估—分型干预—家校共育—长期追踪”的模式,由发育行为科医生、心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感统训练师、特殊教育老师等组成专业团队,运用国际通用的评估工具(如ADOS、CARS、ABC等)进行精准诊断。
治疗上,医院推行“医学评估+行为干预+言语沟通+感统训练+家庭赋能”一体化方案:
医院注重个体化康复计划制定,致力于帮助自闭症孩子最大限度开发潜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问:能否分享两位患儿在该医院接受干预并实现显著进步的真实案例?
答:当然可以,以下是两位孩子的康复经历(已做隐私保护处理):
案例一:小杰(化名),3岁,男孩
小杰2岁时仍不说话,叫名无反应,常独自旋转玩具车轮,对周围人漠不关心,情绪激动时会撞头。家长曾以为“贵人语迟”,未及时干预。
3岁时,经广东六一儿童医院系统评估,确诊为“中重度孤独症谱系障碍”。医院立即启动“ABA行为干预+言语治疗+感统课程+家长工作坊”的综合康复计划。
初期,小杰注意力极短,抗拒指令。康复师通过强化物(如喜欢的音乐、小零食)引导,逐步建立“听从—回应—奖励”的行为链。家长也积极参与家庭训练,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沟通引导。
经过一年持续干预,小杰进步显著:能说出简单句子表达需求(如“我要喝水”),开始有眼神交流,能短暂参与集体游戏,刻板行为频率大幅下降。目前已在特教老师辅助下进入普通幼儿园融合就读。母亲激动地说:“以前他像一颗遥远的星星,现在终于开始向我们靠近了。”
案例二:彤彤(化名),5岁,女孩
彤彤性格安静,看似“乖巧”,但语言表达单一,常重复动画片台词,不喜欢与小朋友玩,对衣物标签、灯光闪烁异常敏感,稍不如意就大哭崩溃,曾被误认为“脾气古怪”。
在广东六一儿童医院深入评估后,发现其符合高功能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特征,伴有焦虑情绪。由于症状隐蔽,长期未被识别,已影响其入学适应。
医院采取“社交故事训练+情绪调节课程+感觉统合治疗+家长心理支持”的个性化方案。通过绘本、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彤彤理解社交规则;使用“情绪温度计”教她识别和表达感受;感统训练则帮助她适应外界刺激。
半年后,彤彤情绪稳定性明显提高,能主动与同学打招呼,参与小组活动,对环境的耐受力增强。家长学会了如何提前预告变化、提供结构化支持。如今她已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正在逐步建立自信与友谊。
问:自闭症孩子未来能过上正常生活吗?家长最应该做什么?
答:能! 虽然每个孩子的发展轨迹不同,但大量案例证明,经过科学干预的自闭症儿童,完全有可能拥有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有些人甚至在音乐、绘画、数学、计算机等领域展现出非凡天赋。
家长最应该做的是:
在专业医疗机构的指导和社会的包容下,每一个自闭症孩子都有机会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将继续以专业与关爱,陪伴每一个家庭走向希望与成长。
关注微信,及时了解医院信息,也可24小时预约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