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时间:2025-09-01
多动症的孩子有哪些症状表现?——广东六一儿童医院专家权威解读
Q:什么是多动症?
A:多动症,医学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学龄前(3-7岁)开始显现。它并非孩子“调皮捣蛋”或“缺乏管教”,而是由于大脑中负责注意力、冲动控制和行为调节的神经通路发育异常所致。
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自我调控能力的不足,导致孩子在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中面临诸多挑战。根据主要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型、以多动/冲动为主型,以及混合型。该病在男孩中更为常见,但女孩常因症状不典型而被忽视。
Q:多动症的孩子有哪些典型症状表现?
A: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发育行为科专家指出:多动症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且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在家庭、学校等多个场合均存在:
1. 注意力不集中型表现:
2. 多动型表现:
3. 冲动型表现:
特别提醒:女孩多动症往往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表现为“走神、发呆、反应慢”,外在多动不明显,容易被误认为“文静”或“学习态度差”,导致漏诊或误诊。
Q:多动症能通过观察自行判断吗?
A:不能。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强调:多动症的诊断必须由专业医疗机构的发育行为科或儿童精神心理科医生通过系统评估完成。医生会结合家长访谈、教师问卷、标准化行为量表(如SNAP-IV、Conners量表)、神经心理测验等多维度信息,排除其他可能疾病(如焦虑、学习障碍、抽动症等),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是帮助孩子顺利成长的关键。
Q:能否分享一些真实的治疗案例?
A:以下是广东六一儿童医院接诊的两位多动症儿童的康复经历,为保护隐私已做匿名处理。
案例一:小杰,6岁,男孩
小杰在幼儿园时就表现出“特别好动”,上小学后问题加剧:上课时频繁离开座位,打扰同学,老师批评后仍难以控制;作业拖拉,半小时能完成的任务常耗两小时以上,且错误百出。家长常被老师“请家长”,家庭中打骂不断,亲子关系紧张。
家长带小杰来到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就诊。医生通过标准化评估工具和详细访谈,结合老师填写的在校行为报告,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混合型)”。
治疗方案启动: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包括行为训练、感统协调课程和专注力提升训练;同时,家长参加“多动症家庭管理指导”,学习正向强化和结构化育儿技巧;学校老师也配合调整教学策略。三个月后,小杰课堂行为明显改善,作业效率提高,家庭氛围也趋于和谐。家长感慨:“原来不是孩子‘故意作对’,而是他需要科学的帮助。”
案例二:小雨,8岁,女孩
小雨性格内向,成绩长期中下,老师反映她“上课总发呆,眼神放空”,提问时反应迟钝。家长以为她“笨”或“不用功”,不断加码补习,导致小雨自卑、焦虑,甚至害怕上学。
在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医生发现小雨并非智力问题,而是典型的“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症”。她表现为“安静的多动症”——不吵不闹,但注意力难以维持,信息处理速度慢。
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进行系统的专注力训练和执行功能训练,提升其工作记忆与任务规划能力;同时开展个体心理辅导,帮助她重建自信。家长也接受指导,学会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调整教育方式。半年后,小雨上课走神减少,作业能按时完成,成绩稳步提升。她开心地说:“我现在知道,我不是笨,只是大脑需要特别练习。”
Q:发现孩子有多动症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A: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建议:
请记住:多动症不是成长的终点,而是需要特别支持的起点。科学识别、规范干预,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绽放独特光彩。
关注微信,及时了解医院信息,也可24小时预约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