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多动症有哪些典型表现?
A: 多动症,医学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12岁前起病,症状持续存在于家庭、学校等多种场合,显著影响孩子的学习、行为和人际关系。
其核心表现可分为三大类:
-
注意力不集中:
- 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或完成任务,容易被外界干扰。
- 常丢三落四,忘带书本、作业或生活用品。
- 听别人说话时似听非听,心不在焉。
- 难以组织任务和活动,作业拖拉、杂乱无章。
- 经常回避或不喜欢需要持续脑力的任务(如写作业)。
-
多动:
- 坐立不安,在座位上扭动身体或离开座位。
- 在不适宜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内心不安)。
- 难以安静地玩耍或参与休闲活动。
- 说话过多,像“装了马达”一样不停活动。
-
冲动:
- 难以等待轮候,常插队或打断他人讲话。
- 在问题未问完时就抢答。
- 行为前不考虑后果,容易发生意外或与同伴发生冲突。
- 情绪调节困难,易发脾气或情绪爆发。
根据主要表现,ADHD可分为三种类型:注意力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混合型。部分孩子症状在青少年期有所缓解,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会持续到成年。
Q: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在多动症儿童诊疗方面有哪些优势?
A: 广东六一儿童医院专注于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干预,在多动症的评估与治疗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医院设有儿童心理行为专科,由儿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康复师等组成多学科团队,采用国际标准化量表、临床访谈及综合评估手段进行精准诊断。治疗上,推行“医学干预+行为矫正+家庭支持+学校协作”的一体化综合管理模式,结合药物治疗、认知行为训练、家长教育和学校指导,帮助患儿改善核心症状,提升学习与社会适应能力。
Q:能否分享一些患儿的真实治疗案例?
A: 以下是两个经家长知情同意后整理的典型案例(已做匿名化处理):
案例一:小豪,6岁,幼儿园大班
- 主诉: 小豪在幼儿园难以安静参与集体活动,常擅自离开座位走动,干扰其他小朋友。上课时注意力分散,老师多次提醒无效。在家写简单作业也要拖一两个小时,常因粗心出错。情绪易激动,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
- 诊断: 广东六一儿童医院经系统评估,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混合型)”。
- 治疗: 医生制定综合干预方案:在医生监护下使用低剂量药物帮助稳定注意力、减少冲动;心理治疗师为家长提供行为管理培训,学习正向强化、清晰指令和结构化环境设置;同时开展感统训练,改善其感觉调节功能。与幼儿园老师沟通,制定课堂支持策略。经过5个月规律治疗,小豪在集体活动中能基本遵守规则,作业效率提高,情绪更平稳,顺利升入小学。
案例二:萌萌,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 主诉: 萌萌看似安静,但上课时经常“走神”,老师提问时答非所问。作业完成质量差,漏题、抄错字现象频繁,常被老师批评“不认真”。生活中丢三落四,书包和文具凌乱,时间管理能力差。家长误以为她“懒惰”,多次责骂无效,亲子关系紧张。
- 诊断: 广东六一儿童医院评估发现,萌萌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为主型ADHD”,多动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或误判。
- 治疗: 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结合少量药物辅助。重点为家长和老师进行疾病科普,纠正“孩子不用心”的误解。心理治疗师指导家长建立规律作息和作业流程(如使用清单、计时器),并教萌萌任务分解和自我检查技巧。同时进行认知训练,提升其工作记忆和专注力。经过半年干预,萌萌的作业准确率显著提升,生活条理性改善,自信心增强,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Q:多动症会影响孩子一生吗?家长该怎么办?
A: 多动症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学业成绩、自尊心建立和社交能力,部分症状可能延续至青少年或成年。但通过科学、持续的综合治疗,绝大多数孩子可以显著改善,正常成长和发展。
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
- 正确认识: 理解ADHD是神经发育问题,不是孩子故意“不听话”或“懒惰”。
-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孩子有相关表现,应尽早到专业医疗机构(如儿童心理行为科)评估。
- 积极参与: 学习科学的育儿和行为管理方法,与医生、老师保持沟通。
- 多鼓励少批评: 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帮助其建立自信。
广东六一儿童医院提醒: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帮助多动症儿童克服困难、发挥潜能的关键。科学支持,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习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