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时间:2025-09-04
小儿脑瘫是怎样形成的?——一问一答全面解析
Q:什么是小儿脑瘫?
A:小儿脑瘫,医学上称为“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一组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大脑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征。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类影响运动功能的神经发育障碍。
脑瘫的主要表现包括:肌张力异常(过高或过低)、动作不协调、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如翻身、坐、爬、走等落后于同龄儿童),部分患儿还可能伴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视力或听力问题等。
需要强调的是,脑瘫不是传染病,也不是精神疾病,而是一种可干预的神经系统障碍。
Q:小儿脑瘫是怎么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A:脑瘫的形成主要与大脑在发育关键期(从怀孕开始到出生后2岁内)受到损伤有关。常见原因包括:
出生前因素:
出生时因素:
出生后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脑瘫患儿存在多种高危因素叠加的情况。早产和出生时缺氧是最常见的诱因。
Q:脑瘫能治愈吗?治疗的关键是什么?
A:脑瘫本身是大脑的非进行性损伤,损伤不可逆,因此目前尚无法“完全治愈”。但大脑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科学、系统、长期的康复干预,大多数患儿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改善,部分孩子甚至可以独立行走、接受普通教育、融入社会。
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越早开始康复训练,效果越好。3岁前是神经发育的黄金期,6岁前是最佳干预期。
Q: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在小儿脑瘫诊疗方面有哪些特色?
A:广东六一儿童医院专注于儿童神经发育与康复医学,在小儿脑瘫的评估与康复治疗方面形成了“精准诊断—多学科协作—中西医结合—家庭参与”的一体化模式。
医院设有发育行为科、康复治疗科、中医儿科、心理评估室等多学科团队,采用国际标准化评估工具(如GMFM、AIMS等),结合脑功能检测、肌电图、运动分析等技术,全面评估患儿的运动、认知、语言及感知觉功能。
治疗上,医院倡导“医教康融合”理念,将现代康复技术(如PT、OT、ST、引导式教育)与中医特色疗法(如醒脑开窍针法、推拿、穴位贴敷、药浴)相结合,个性化制定康复方案,全面提升患儿的综合能力。
Q:能否分享一些真实患者的康复案例?
A:以下是两位在广东六一儿童医院接受系统康复并取得显著进步的孩子案例(已隐去个人隐私信息):
案例一:从“不会翻身”到独立行走的小豪
小豪,出生时因早产(28周)合并新生儿窒息,在保温箱治疗两周。6个月大时仍不会抬头,肌张力高,双下肢僵硬,家长发现异常后送医。
在广东六一儿童医院,经综合评估确诊为“痉挛型双瘫脑瘫”。医院为其制定“阶梯式康复计划”:每周5次物理治疗(PT)矫正肌张力,开展运动功能训练;配合中医醒脑开窍针法刺激神经发育,并使用益气活血中药调理体质。
家长积极参与家庭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每日练习。经过18个月的持续干预,小豪从不会坐到能独立站立,再到1岁10个月时迈出人生第一步。如今他已3岁,能独立行走、上下楼梯,正在接受语言和社交训练,准备进入融合幼儿园。
案例二:重度脑瘫患儿的“重生之路”
小欣,1岁半,出生时重度窒息,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就诊时表现为全身肌张力低下,头控差,不会翻身,眼神涣散,对声音反应弱,伴有癫痫发作。
在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多学科团队进行全面评估,确诊为“混合型脑瘫(肌张力障碍+运动发育迟缓)”。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多维度康复”方案:控制癫痫发作的同时,开展感统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语言刺激训练;配合头针、体针、推拿及中药内服外用,改善脑供血与神经功能。
经过近两年的系统康复,小欣的肌张力逐渐趋于正常,能独坐、扶站,眼神开始追视人物,能发出“爸爸”“妈妈”等简单音节,情绪也更加稳定。家长激动地表示:“我们从未想过他能坐起来,现在他有了希望。”
Q:发现孩子运动发育迟缓,家长该怎么办?
A:请牢记:时间就是大脑,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小儿脑瘫虽源于大脑损伤,但爱与科学可以重塑未来。只要不放弃,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的可能,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中,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关注微信,及时了解医院信息,也可24小时预约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