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时间:2025-09-09
抑郁症也会“伪装”成身体病?——一问一答全面解读抑郁症躯体化症状(附广东六一儿童医院真实治疗案例)
Q1:什么是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它和普通身体疾病有什么区别?
A: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是指患者没有明显心理情绪表达,而是以各种身体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抑郁症,也被称为“隐匿性抑郁”或“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往往反复就诊于内科、消化科、神经科等,却查不出明确器质性病变。
这类症状并非“装病”或“想太多”,而是大脑情绪调节系统紊乱,导致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失衡,进而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和内脏功能,引发真实的身体痛苦。
与普通身体疾病不同的是:
✔ 多项检查无明确病因;
✔ 症状反复出现,与情绪、压力密切相关;
✔ 常伴随睡眠障碍、精力下降、兴趣减退等“隐形”心理信号。
Q2:抑郁症常见的躯体化症状有哪些?
A:抑郁症的躯体表现多种多样,几乎可涉及全身系统,常见类型包括: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躯体化症状尤为突出,常表现为“肚子疼不想上学”“头痛请假”“浑身没劲不想动”,容易被家长误认为“娇气”或“逃避学习”。
Q3:为什么抑郁症会表现为身体症状?根源是什么?
A:现代医学认为,情绪与身体通过“脑-肠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紧密相连。当长期情绪压抑、压力过大时:
在中医理论中,抑郁症属“郁证”范畴,认为“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久而化火或伤脾及心”,导致“气机不畅”引发各种躯体症状。如肝气犯胃则腹痛、肝郁化火则头痛、心脾两虚则乏力失眠。
因此,身体的“痛”,往往是心灵的“呐喊”。
Q4:儿童也会有抑郁症躯体化吗?如何识别?
A:会!儿童抑郁症常不表现为“哭闹”或“悲伤”,而是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尤其在学龄期儿童中更为常见。
家长需警惕以下“危险信号”:
若孩子长期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且心理行为有异常,应考虑抑郁症可能,及时寻求专业评估。
Q5:如何治疗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
A:单纯治疗“身体症状”往往效果不佳,必须从“身心同治”入手。
在广东六一儿童医院,针对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躯体化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协作”的综合干预模式:
治疗目标是:缓解躯体症状、识别情绪根源、恢复社会功能。
Q6:能否分享一些真实患者的治疗案例?
A:以下是广东六一儿童医院接诊的两位真实患者案例(已隐去个人信息):
案例一:反复腹痛三年,竟是“心病”作祟
小宇,10岁,小学四年级。三年来反复腹痛,多在上学前发作,伴恶心、食欲差,多次胃肠镜检查均无异常,被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家长带其辗转多家医院,效果不佳,孩子缺课频繁,性格变得沉默。
在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就诊时,医生通过心理评估发现,小宇长期因学业压力大、父母期望高而内心压抑,不愿表达。结合其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诊断为“抑郁症伴躯体化症状”。
治疗采用心理疏导+中药疏肝健脾+耳穴压豆调节情绪。两周后,腹痛发作频率减少;一个月后基本消失,食欲恢复,开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家长也接受家庭指导,调整教育方式。随访半年,状态稳定,学习成绩逐步回升。
案例二:每天头痛请假,中医帮他找回笑容
小婷,13岁,初中生。近一年经常抱怨头痛,集中在太阳穴和后脑,每天早上起床即痛,必须服止痛药才能上学,严重时直接请假。脑电图、头颅CT均正常,神经科建议“注意休息”。
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医生深入访谈发现,小婷因青春期人际敏感、与好友疏远而长期情绪低落,但不敢向父母倾诉。夜间常做噩梦,白天疲惫不堪。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清窍失养”。
治疗以“平肝潜阳、养心安神”为原则,给予中药内服,配合针灸百会、风池等穴位,并开展绘画心理治疗,帮助其表达内心情感。
治疗三周后,头痛强度明显减轻,止痛药使用减少;一个疗程后,基本不再因头痛请假,睡眠质量提升,笑容重现。后续通过心理支持,逐步建立自信,人际关系改善。
Q7:家长如何帮助有躯体化症状的孩子?
A:建议做到:
结语:
当孩子反复说“头痛”“肚子疼”,而检查又没问题时,请不要轻易归为“习惯性请假”或“体质差”。在广东六一儿童医院,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精准评估与综合干预,无数孩子摆脱了“躯体化”的困扰,重新绽放笑容。请记住:身体的疼痛,可能是心灵在呼救——早识别、早干预,才能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关注微信,及时了解医院信息,也可24小时预约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