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时间:2025-09-12
从“独自星球”到融入世界:一位自闭症儿童家庭的康复之路
三岁了,我的孩子还不会叫“爸爸”。他不看人,不理人,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着旋转的车轮能发呆一小时。我带他去医院,当医生说出“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时,我感觉天都塌了。我不懂这意味着什么,只知道别的孩子在奔跑、欢笑、牵手玩耍时,我的孩子却像被一层看不见的玻璃墙隔开,孤独地活在自己的星球。我试过各种方法,可他依然对呼唤没有反应,情绪波动大,一不如意就尖叫撞头。我害怕他永远无法理解爱,害怕他一生都无法融入社会,更害怕自己作为母亲,永远无法走进他的内心。
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它不是性格内向,也不是教养问题,而是一种大脑信息处理方式不同的先天性障碍。
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
早期科学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在辗转多家机构后,我们来到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医院。这里的医生没有简单贴标签,而是通过详细的发育评估、行为观察与医学检查,为孩子制定了“医教一体、多维干预”的个性化康复方案。他们告诉我:“孩子不是拒绝你,他只是不知道如何回应。”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到被理解,也终于看到——原来,那层“玻璃墙”是可以被打破的。
评估维度 | 治疗前(3岁初诊) | 治疗后14个月状态 |
---|---|---|
社交互动 | 回避目光,不回应呼唤,不与人亲近 | 主动寻求关注,能短暂对视,接受拥抱 |
语言表达 | 无主动语言,仅能模仿单字 | 可说短句,表达需求,如“妈妈抱”、“要喝水” |
行为表现 | 刻板转圈、拍手,易情绪崩溃 | 刻板行为减少,情绪趋于平稳 |
日常指令理解 | 对简单指令无反应 | 能听从“坐下”、“拿杯子”等日常指令 |
游戏能力 | 独自玩玩具,无假想游戏 | 可参与简单互动游戏,如传球、搭积木 |
生活自理 | 需完全协助进食、穿衣 | 可独立吃饭,配合穿衣 |
家长压力评分 | 极高,常感无助与绝望 | 显著降低,掌握家庭训练方法 |
精准发育评估
采用国际标准量表,全面评估认知、语言、运动、社交能力。
多学科联合干预
结合行为疗法(ABA)、结构化教学(TEACCH)、言语训练、感统训练等。
医教融合模式
医生、治疗师、特教老师协同制定计划,在模拟场景中训练实用技能。
家庭深度参与
提供家长培训,指导家庭环境中的一致性干预策略。
定期动态调整
根据进步情况及时优化方案,确保干预有效性。
如果你的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请不要轻言放弃。每一个“星星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科学的干预,能帮助他们打开心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现在就开始行动,让爱与希望,照亮前行的路。
关注微信,及时了解医院信息,也可24小时预约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