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时间:2025-09-17
从“坐不住的孩子”到专注小能手——一位广州多动症儿童的康复之路
【引言】
“老师天天打电话,说孩子上课乱跑、不听指令,我每天接孩子都像‘过关’。”
在广州,7岁的乐乐(化名)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他上课时无法安静坐着,常突然站起来走动;写作业拖拉,五分钟就分心;情绪波动大,一点小事就发脾气。父母试过打骂、奖励、课外辅导,但效果甚微。
“最难过的是,孩子不是不聪明,就是‘管不住自己’。”乐乐妈妈说,“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教育失败,还是孩子‘本性难移’?”
这不是“调皮”,也不是“家教不好”,而是儿童多动症——一种影响注意力、行为控制和情绪调节的神经发育障碍。它不仅影响学习,更在无形中伤害孩子的自信与亲子关系。
乐乐的表现极具代表性:
“他不是不想做好,是大脑‘信号’传得慢。”医生解释,“就像一辆刹车不灵的车,不是不想停,是控制不住。”
若不及时干预,多动症可能引发:
维度 | 表现 | 长期影响 |
---|---|---|
注意力 | 易分心、丢三落四、听而不闻 | 学习效率低,任务完成困难 |
行为控制 | 多动、冲动、难以等待 | 课堂纪律差,易引发冲突 |
情绪调节 | 易怒、挫折感强、情绪爆发 | 亲子关系紧张,社交受阻 |
学业表现 | 作业拖拉、粗心错误多 | 成绩下滑,学习动力下降 |
自我认知 | 自卑、觉得自己“笨” | 自信心受损,发展受限 |
对比项 | 治疗前(6岁) | 治疗后(7岁半) |
---|---|---|
课堂表现 | 常离座、干扰他人 | 能安静听课,举手发言 |
作业效率 | 1小时作业拖3小时 | 40分钟内专注完成 |
情绪管理 | 易怒、哭闹频繁 | 情绪平稳,能表达需求 |
社交互动 | 被同学排斥 | 有固定玩伴,参与集体游戏 |
家庭氛围 | 父母焦虑,常争吵 | 亲子关系改善,沟通顺畅 |
在经历多次被老师批评、家长自责后,乐乐一家接触到以儿童神经发育评估为核心的多维诊疗体系。
“医生做了脑功能检测和行为评估,说:‘孩子的大脑前额叶发育稍慢,导致自控力弱,但这可以通过训练改善。’”妈妈说,“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他需要‘特殊支持’。”
她意识到,多动症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大脑执行功能发育滞后,需要科学干预而非单纯管教。
在专业团队指导下,乐乐接受了为期一年半的系统康复方案:
“治疗不是‘改变’孩子,而是帮助他发挥潜能。”康复师说。
一年半后,乐乐实现了:
“现在他主动说:‘妈妈,我今天得了三颗星!’”妈妈眼眶湿润,“那种被认可的快乐,是他以前从未有过的。”
我们深知,每一个“多动”的孩子,都渴望被理解与支持。我们坚持:
核心优势 | 实际体现 |
---|---|
病因精准识别 | 脑功能+行为+感统多维度评估,避免误诊 |
中西医融合干预 | 中药调理体质 + 现代康复技术,减少药物依赖 |
个性化康复路径 | 一人一案,动态调整,聚焦核心能力 |
家庭全程参与 | 家长培训+家庭指导,实现“家院共育” |
非药物优先理念 | 强调行为训练与感统干预,注重长期发展 |
如果你的孩子有:
请记住:多动症不是“坏习惯”,而是一种可干预、可改善的神经发育差异。
乐乐用一年半找回了自信,而你的孩子,也值得拥有这样的机会。
现在,就是理解与行动的开始。
让专业与爱,帮助孩子走出误解的阴影,走向专注、自信、有光的未来。
关注微信,及时了解医院信息,也可24小时预约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