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时间:2025-09-23
从“坐不住的孩子”到专注成长——一位多动症患儿的家庭重生记
我叫陈芳(化名),家住广州,儿子小宇今年8岁。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频繁反映他“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乱跑”“作业拖拉”。起初我们以为只是孩子活泼,可随着年级升高,问题越来越严重。
他在课堂上经常突然站起来走动,无法安静听讲;写作业时五分钟就要起身一次,一道题能错五六遍;和同学相处也总是起冲突,不是推人就是抢东西。最让我心痛的是,每次批评他,他都眼含泪水说:“妈妈,我也想好好坐着,可我控制不住……”
我们试过打骂、奖励、课外辅导,甚至带他去练跆拳道希望“耗体力”,但收效甚微。亲戚朋友劝我们“严加管教”,可我知道,这不是教育问题,而是我的孩子真的“生病”了。
那种无助、焦虑与自责感日夜折磨着我——作为母亲,我既心疼孩子,又害怕他的未来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
许多人将多动症(ADHD)误解为“家教不好”或“孩子太皮”,但医学界早已明确: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或两者共存,根源在于大脑前额叶功能发育迟缓。
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带来一系列长期影响:
危害类型 | 具体表现 |
---|---|
学习困难 | 注意力分散、作业拖延、成绩持续下滑 |
情绪问题 | 易怒、挫败感强、自信心不足,部分伴发焦虑或抑郁 |
行为问题 | 冲动、攻击性行为、难以遵守规则 |
社交障碍 | 被同伴排斥,人际关系紧张 |
家庭压力 | 亲子冲突频繁,家长焦虑抑郁风险上升 |
研究显示:我国儿童多动症患病率约6.3%,超千万儿童受影响,但就诊率不足三分之一。多数家庭因误解而延误最佳干预期。
以下是小宇在接受系统干预前后的对比,真实记录每一个微小却关键的进步。
对比维度 | 治疗前状态 | 治疗后状态 |
---|---|---|
注意力集中 | 上课平均专注≤5分钟 | 可持续听讲20-30分钟 |
多动行为 | 频繁离座、小动作不断 | 在提醒下能保持安静 |
学业表现 | 作业需2小时以上,错误率高 | 1小时内完成,正确率提升70% |
情绪管理 | 易怒、遇挫即哭闹 | 能表达情绪,接受建议 |
同伴关系 | 被同学孤立,常起冲突 | 主动交友,参与集体活动 |
家庭氛围 | 亲子争吵频繁,父母焦虑 | 沟通改善,家庭更和谐 |
这不仅是一次行为的改变,更是整个家庭生活节奏的重建。
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经一位小学心理老师推荐,我了解到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医院的儿童行为发育科。第一次评估,医生没有简单下结论,而是通过量表测评、行为观察和家长访谈,全面分析孩子的状况。
他告诉我:“小宇不是不听话,而是大脑的‘刹车系统’发育慢了一点,需要科学引导。”他还介绍了“精准评估+个性化干预+家庭协同训练”的综合模式,强调多动症需要医学、心理、教育三位一体的干预。
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到被理解、被支持、被专业对待。我知道,我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在专业团队指导下,小宇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干预:
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没有强制,只有专业引导与温暖陪伴。
面对多动症的复杂性,选择一个真正懂“儿童发展”的机构至关重要。
我们的核心优势 | 给您的实际价值 |
---|---|
专业儿童行为科 | 专注儿童神经发育问题,临床经验丰富 |
多学科联合诊疗 | 发育行为科+心理科+康复师团队协作 |
个体化干预方案 | 拒绝“一刀切”,一人一策精准施治 |
家庭全程参与 | 提供家长培训与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
长期跟踪管理 | 定期复评,动态调整方案,保障远期效果 |
我们坚信,真正的康复不是“让孩子变乖”,而是帮助他发挥潜能,自信成长。
如果你的孩子注意力差、好动冲动,
如果你试过各种方法仍不见效,
如果你担心被贴标签而不敢求助……
请记住:多动症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父母的失败。
它是一种可以被科学干预的发育问题。
在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医院,小宇找回了专注力,我也学会了如何真正支持他。你也一定可以。
结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拍。
多动症不是终点,而是一次重新认识孩子、科学引导的机会。
你不需要独自硬扛,你只需要一次专业的评估与系统的支持。
现在,就是开启孩子健康成长的新起点。
关注微信,及时了解医院信息,也可24小时预约医生